一、新版统计指标基本释义
1. 接待客户数
按天计算,跟客服有关。一个客户接待的客户数量。包括自动接待以及手动接待的客户数量。
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场景:
- 客户自动进入接待中;
- 客户被手动接待到接待中;
- 接待中的客户发起咨询。
一个客户一天内多次进入一个客服接待中,接待客户数为1,一个客户一天内进入多个客服接待中,每个客服都会加1。转接并不会增加接收方的接待客户数,除非转接后客户有新咨询。昨天的咨询,今天回复,也会增加接待客户数。从排队中进入接待中,会增加接待客户数。
2. 接待人次
客服接待客户的次数,一个客户进入一个客服接待中多次,算多次,不去重。
3. 新客户数
第一次咨询该产品的客户数。
4. 人工消息总数
在接待中产生的人工消息总数,包括两类:客户咨询的部分和客服回复的部分。不包含自动回复部分,也不包含不在接待中产生的咨询,比如客户咨询后进入了排队中,在排队中的信息不会计算在内。
5. 有效会话数
跟天有关,今天产生的咨询内,有一条客户咨询和一条客服回复的会话。
比如客户处于排队中,客服回复后,进入接待中,如果客户是今天咨询的,那么就会增加一个有效会话数。
比如客户昨天咨询,客服今天回复,不会算有效会话数,如果客户又回复了,就会开始计算有效会话数。
比如客户咨询,自动进入接待中,客服回复,则有效会话数加1。
一个客户多次进入同一个客服接待中,一天内有效会话数只会增加1。
6. 有效会话消息平均值
所有的有效会话里的人工消息总数/有效会话数。
7. 有效会话数(新)
按会话统计,当日活跃的会话中,至少包含一个有效轮次的会话数。
有效轮次包含:
- 首次进入会话(自动接入或者从排队中接入),到客服回复算一个有效轮次;
- 之后,访客发消息到客服回复消息算一个有效轮次。
如果访客当日被接待,但是客服没有回消息,当日有效会话数不会加1。
次日客服回复了,次日的有效会话数会+1。
如果一个会话,一直不被结束,每天都有有效沟通轮次,则每天的有效会话数都会+1(所以有可能有效会话数会大于接待人次(当日生成的会话数)),同一个访客,一天内被同一个客服多次接待(进入接待到结束接待算1次),则可能产生多个有效会话数。
8. 有效会话消息平均值(新)
当日产生的有效会话中,会话结束时间-会话开始时间=有效会话时长。
有效会话时长平均值=当日产生的总有效会话时长/当日产生的有效会话总数。
当日产生的有效会话,如果没有结束接待,则有效会话时长=当前时间-会话开始时间。
当日都没有结束接待,则有效会话时长=当日的23:59:59-会话开始时间。
当日之前(比如昨日)生成的会话,今日有有效对话轮次,会计算有效会话数,但是不参与有效会话时长平均值计算。
9. 接待时长平均值
接待时长包含两类。
- 结束接待了的对话,计算进入接待中时间和结束接待的时间差;
- 没有结束接待的对话,计算进入接待中的时间和最后一条消息的时间差。
如果一个客户多次进入一个客服接待中,以最后对话的状态为准。
10. 有效会话时长平均值
有效会话中,第一条消息和最后一条消息的时间差,是有效会话时长。平均值为所有的有效会话的时长综合/有效会话数。
11. 有效会话时长平均值(新)
所有有效会话的人工消息数(包含访客和客服发送的消息)/当日有效会话总数。
12. 多回合有效会话数
有效会话数中,存在多个回合的会话数。C端(客户)发起咨询,B端(客服)回复,计为一个回合,超过1个回合的会话为多回合有效会话数。
13. 转接次数
客服操作转接会话的次数。
14. 接收次数
客服接收转接会话的次数。
15. 咨询人数
发起咨询的客户数。无论客户是否被接待,均会计算。按天计算。
16. 接待中客户数
接待中列表当前的客户数。
17. 排队中客户数
当前排队中列表的客户数。
18. 进入排队次数
按天计算,一天内进入排队中的次数。一个客户多次进入排队中,算多次。
19. 平均排队时间
排队时间为客户从进入排队到进入接待中的时间差;只计算从排队中进入接待中的类型。
20. 最大排队时间
排队时间为客户从进入排队到进入接待中的时间差,最大排队时间即是其中最大的排队时间。
21. 人工消息总数
在接待中产生的人工消息总数,包括两类:客户咨询的部分和客服回复的部分。不包含自动回复部分,也不包含不在接待中产生的咨询,比如客户咨询后进入了排队中,在排队中的信息不会计算在内。
22. 新客户数
第一次咨询该产品的客户数。
23. 总客户数
选择的时间内,咨询过的客户数量。去重。比如客户1,在七天内咨询过3次,会计算三个咨询人数,但是当选择了七天时,总客户数只会加1。
24. 已接待客户数
在接待中列表,被结束接待的客户数量。只有结束接待,才会增加已接待客户数,转接不会增加。凡是被结束接待均会增加此数值,无论对话是否是今天的对话。
25. 首次响应时长
自动接待(自动进入接待中或从排队中自动进入接待中)的咨询,首次响应时长为客服回复时间-进入接待中的时间。
手动接待(从排队中回复后进入接待中)的咨询,首次响应时长为客服回复时间-客户上一条消息的时间。
转接后,也会产生首次响应时长,计算方式为客服回复时间-转接时间 。
一个客户被一个客服一天内多次结束接待,只有第一次才有首次响应时长。昨天咨询,今天回复,不会产生首次响应时长。
26. 平均响应时长
今天内的C端(客户)咨询,B端(客服)回复,计算一次响应时长。平均响应时长:所有响应时长之和/响应次数。
27. 在线客服数
当前处于接待界面的客服数。
28. 打开客服次数
对小程序来说,是指客户点击联系客服按钮的次数;对公众号来说,是指客户点击菜单跳转链接或小程序的次数;对H5或插件来说,是指客户进入聊天页面的次数。
29. 转人工数
机器人列表中,转人工的数量。包括两类:客户主动转人工进入排队中或接待中,或者客服从机器人列表里回复导致离开机器人列表。
进入机器人列表人数:进入机器人列表的人数。一个客户进入多次,计算为1。
进入机器人列表次数:进入机器人人列表的次数。一个客户进入多次,计算多次。
30. 满意度评分
满意度平均评分:满意度总评分/已评价会话数;
满意度总评分:所有评价的评分总和;其中满意计5分,一般计3分,不满意计-1分。
满意度总评分:所有评价的评分总和;其中满意计5分,一般计3分,不满意计-1分;
差评数:被评价的会话中,不满意的数量;
评价数:发送评价邀请后,客户已给予评价的会话;
参评率:客户已给予评价的会话占发送评价数的比例;
二、连接状态与工作状态的区别
工作状态是指当前客服设置的在线状态;
连接状态是指当前客服与系统的连接状态;连接中意味着当前客服处于接待界面(网页端客服消息界面或小程序接待界面)。
比如后台的在线离线设置是手动判断,客服设置为了离线,但是他当前在客服界面,所以连接状态是连接中。客服设置为了在线,但是关闭了客服界面,所以工作状态是在线,连接状态是未连接。
客服分配根据工作状态分配,连接状态仅供参考。
三、列表与指标相关说明
1. 机器人列表:
- 转人工
- 进入机器人次数
- 进入机器人人数
2. 排队中列表:
- 进入排队中次数
- 排队中客户数
- 平均排队时间
- 最大排队时间
3. 接待中列表:
- 接待客户数
- 接待中客户数
- 已接待客户数
- 有效会话数
- 多回合有效会话数
- 首次响应时长
- 平均响应时长
- 人工消息总数
四、示例说明
情况一:一个新咨询者咨询,指标是怎么变化的?
一个全新的咨询者咨询,首先会增加一个新客户数,一个总客户数,一个咨询人数。
如果开启了转人工功能,客户会先进入机器人列表,增加一个进入机器人次数和一个进入机器人人数;
如果此时触发了转人工,那么会增加一个转人工次数;
转人工后,如果进入了排队中列表,会增加一个排队人次;客服切换接待状态导致客户从排队中进入接待中,会产生一个排队时长;
转人工后,如果直接进入了接待中列表,会为客服增加一个接待客户数,人工消息数加1;
客服回复,会产生一次首次响应时长,一个有效会话数;客户再继续咨询,客服继续回复,则又会产生一次响应时长,最终会形成平均响应时长;
结束接待,会产生一个已接待客户数;
转接给其他客服,已产生的数据不变;接收方客服数据也无变化;
如果接收方客服此时回复,则会产生一个首次响应时长,一个接待客户数;
客户又在接收方内咨询,如果符合有效会话数的规则,会产生一个有效会话数。
情况二:昨天咨询,今天回复?
新版指标内,大部分指标均跟天有关,比如首次响应时长、有效会话数等,都要求今天内的咨询;
昨天客户咨询,假设进入了排队中,客服从排队中回复,进入了接待中,会增加接待客户数,但不会增加有效会话数,也没有首次响应时长,但会有排队时长;
昨天客户咨询,如果是处于接待中的,类似于留言,客服今天内再回复,会产生一个接待客户数,但不会产生有效会话数和首次响应时长。
五、常见问题
1:如何查看一个客服每天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?
在工作量和工作质量中,选择全部产品。即可看到详情按钮;
2:如何查看一个产品每天的各种数据?
在统计概览里选择全部产品,即可看到查看详情按钮;
3:客服工作量及工作质量内的合计是怎么算的?
为了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对比,我们在统计内增加了合计功能,方便管理人员进行整体查看一个分组的绩效。
计算方式为:部分数据相加,平均数类数据进行总体平均。
比如接待客户数等数据指标是直接相加。而平均数类数据指标则是进行再次平均。计算方式为:
一个人A接待时长平均值是10分钟,另外一个人B是5分钟。
AB是一个部门,A接待了100个人,B接待了10个人。
整个部门的平均值为总接待时长/总接待人数=(100X10+10X5)/(100+10)=9.5分钟
您有问题需要咨询的话,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:
原创文章,作者:小芝麻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xiaokefu.com.cn/blog/22244.html